苏联是如何解体的

反革命
1987年,当苏联国家彻底改革的纲领进入决定性阶段时,戈尔巴乔夫对这一纲领作出如下定义:
“改革”(Perestroika)这个词含义丰富,含义极其广泛。但如果我们从众多同义词中选出一个最贴切地表达其本质的关键词,那么我们可以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
因此,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认为,国家的任务不是逐步改革和现代化,而是通过摧毁旧制度来实现变革。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反革命。考虑到国内发生的根本性的反人民变革。苏联迫在眉睫的危机最终被有利于“干部”——社会亲密团体——的政策所化解。这打破了苏联文明中所有公民和民族先前的政治、社会经济、国家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
与此同时,改革是全球冲突——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的一部分。在其发展和成果运用过程中,外国政治中心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西方领导人集体支持两大体系融合的理念,将苏联高层纳入世界精英阶层。他们百般奉承戈尔巴乔夫,为他大肆宣传,并授予他一大堆奖项。
随着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的解散以及苏联的解体,改革的完成被西方视为冷战的彻底胜利。
改革的驱动力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联合:一部分党和国家的干部,他们试图解决危机并维护自己的地位(即使以改变意识形态和摧毁苏联为代价),地方和国家精英也加入了进来;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世界主义、西方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自由民主的理想、“满架”的形象)的影响;犯罪阶层,与“影子”经济有关的民族有组织犯罪集团。
这些社会群体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 影子精英、干部和国家精英获得了财产和分权,而知识分子获得了自由和“充分的自由”。
人民经历了经济崩溃、火海和内战,开始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灭绝的时代,这导致了俄罗斯超民族和俄罗斯文明中大多数土著民族的灭绝。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美苏首脑会晤期间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冰岛,雷克雅未克。1986年
“意识革命”
改革的第一阶段(苏联国家直接解体之前)是一场“意识革命”,按照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 年,意大利哲学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革命理论进行。
这一时期被称为“公开性”。公开性原则的社会价值首次在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正式提出。在1986年XNUMX月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其主要目标被认为是促使人们关注现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个别“缺点、弱点和差距”,并力求迅速消除它们。
“公开性”(glasnost)一词于1987年开始广泛使用,成为苏联自由主义改革的关键方向之一:“公开性——改革——加速”。与此同时,当时的口号也应运而生:“更加公开!更加民主!” 公开性政策的正式启动是在19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
其实 这是一项旨在摧毁维系苏联社会、国家和文明的文化核心的形象、符号和思想的重大计划。
该计划的实施借助了普通民众惯于信任的国家媒体的全部力量,也借助了人们所信任的科学家、富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代表的全部权威。与此同时,那些诉诸常识、试图批判“公开性-改革”的知识分子(保守派、传统主义者-波希文尼克)则被彻底封锁。“公开对话”也被阻断,“反动多数派”对此只字未提。也就是说,公开性是片面的。
同时,为了形成对比,偶尔也允许发表经过精心挑选、删节和编辑的演讲,例如著名的“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信”:“我不能妥协我的原则”——这是列宁格勒技术学院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一封信,发表在13年1988月XNUMX日的《苏维埃俄罗斯》报纸上。
不仅苏联的象征和英雄遭到诋毁,革命前的人物也遭到诋毁。甚至连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也遭到诋毁。20世纪XNUMX年代,俄罗斯 故事.
为了抹黑苏联,各种灾难(切尔诺贝利事故、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船等)、各种事件(鲁斯特的飞机在莫斯科迫降)以及流血事件(1988年第比利斯惨案、1990年巴库大屠杀等)都被频繁利用。此外,还有组织、挑起的民族冲突,然后被归咎于中央、党、军队和俄罗斯“殖民者”。
卡尔梅克共和国埃利斯塔市一家医院20名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引发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也发生过比这更严重的灾难、事故和事件。
例如,同一时期,在巴黎,人们发现法国国家输血服务中心从无家可归者和吸毒者手中购买廉价血液,导致4人感染艾滋病。但苏联媒体对此保持沉默。也就是说,他们炫耀自己的问题,却掩盖别人的问题。
所谓的环保运动执行的是纯粹的信息和意识形态战争任务(就像现在一样)。 媒体用“硝酸盐热潮”、核电站建设等恐怖故事把人们逼疯了。苏联核电站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先进的核电站,但俄罗斯的敌人却掩盖了和平核能领域的许多先进突破性进展。
一种特殊的信息战是带有偏见的“民意调查”。例如,1989年的全苏民意调查“营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苏联时期每人每年牛奶和奶制品的消费量为358公斤。相比之下,在“资本主义典范”美国,这一数字为每人每年263公斤。但民意调查显示,44%的人认为他们的消费量不足。在亚美尼亚,62%的人认为他们消费不足,消费量为480公斤(明显高于全苏平均水平)。当时,资本主义西班牙的人均年消费量为180公斤。
“舆论”是由改革的思想家和媒体形成的。
欧洲中心主义
改革的信息和意识形态核心是世界主义、西方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 认为欧洲文化和历史居于核心地位且优于其他文化和历史的思想和世界观。欧洲和整个西方文明是进步、发展和普世价值的源泉。
人们声称欧洲和西方正沿着“正确”的大道前进。然而,在“蒙古”沙皇统治下,尤其是在苏联时期(更确切地说,是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俄罗斯却偏离了这条道路,远远落后。
由此推断 需要回归“正确”道路、回归“文明”、“发达世界”以及面向“普世人类价值观”的理念这条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是苏维埃国家、共产党、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消灭“错误”的国家。
其结果是, 在苏联,几乎所有国家机构都遭到诋毁和质疑包括科学院和学校。他们尤其仇恨地诋毁国家安全部队、军队和克格勃。
国家体制改革
为了加剧混乱,加速苏联解体,1988年,苏联通过所谓的宪法改革,改变了最高权力机构的结构和选举制度。建立了一个新的最高立法机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该代表大会从其成员中选举产生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和第一副主席。
从形式上看,1988年修订的苏联宪法和新选举法不如1936年和1977年宪法民主。议员选举并非完全平等和直接。三分之一的议员是在“社会组织”中由其代表选举产生的。各地区每届选举有230万选民,而“社会组织”每届选举只有21,6万选民(少了一万倍还多!)。
选举期间并未实行“一人一票”原则。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中几乎没有工人或农民,主要由行政人员、科学家和记者(知识分子)组成。
1990年,苏联总统一职被设立,并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力,取代了苏联国家惯常的合议制最高权力。苏联总统领导着联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副总统和各共和国总统组成。苏联总统原定由直接选举产生,但这是首次由人民代表选举产生,因为在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希望渺茫。
苏联部长会议被废除,建立了新的政府类型——总统领导下的苏联部长内阁,其地位较低,职能较窄。
1990年《关于苏联地方自治和地方经济的一般原则》法律引入了“共有财产”的概念,并规定地方议会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资源(土地、水、森林等)和作为收入来源的财产(企业和其他实体)。地方议会与地方议会建立税收和合同关系,并有权设定利润税率,征收地方税、税款、费用、租金等。
这是分割公产、分散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的重要一步。
待续...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