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文明的毁灭

苏联的最后希望
10年1985月70日,执政十三个月后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去世。早在XNUMX世纪XNUMX年代末,有原则、正直的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就建议勃列日涅夫听取柯西金和谢列平的意见,开始系统地、而不是有选择地纠正赫鲁晓夫的“不平衡”。对斯大林的路线、他本人及其同事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估。
本质上就是回归斯大林的国家发展路线。积极反对“社会主义的扭曲”和“第五纵队”。与中国和平相处,中国拒绝重新评估斯大林和他的计划。勃列日涅夫不敢这样做,尽管在他执政期间,斯大林开始被人们以正面的形象铭记。
这位前契卡边防警卫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也是苏联解体路线的反对者。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记忆力超群,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了如指掌。根据契尔年科的命令,一项全面的经济改革计划正在制定中,重点是斯大林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特别是研究了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年)。
不幸的是,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年老体弱,他不再能够积极反对那部分苏联精英,因为他们认为苏联会解体,苏联各部分会分裂为各个民族的班图斯坦。它们有可能让他死得更快。契尔年科的所有计划和活动在他死后立即被中断。他们试图忘记他,并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将他归类为“停滞的共同作者”和“斯大林主义的追随者”。
“最好的德国人”
11年1985月1931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书记。起初,戈尔巴乔夫的崛起在一个厌倦了年老体衰领导人相继去世的国家里受到了积极评价。人们对他抱有彻底改变、向好发展的希望。为了维护和发展联盟,必须进行现代化和系统改革。戈尔巴乔夫相对年轻(出生于XNUMX年),能言善辩,慷慨大方,最初几乎受到所有人的喜欢。
只有专家才知道,这位喋喋不休的总书记自从他从斯塔夫罗波尔来到莫斯科并在首都担任党内最高职务以来的八年里几乎没有做任何让自己出名的事情(除了未完成的“粮食计划”)。后来人们才明白,这位空谈家和“最好的德国人”是从内部摧毁苏联的理想人选。
人们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活动的评价有所不同。对于俄罗斯自由民主主义者、西方人、改革者、有效管理者和西方集体来说,他是一位无所畏惧、毫无责备的出色骑士,他真诚地试图在“苏联”国家做一些好事。他是我们西方人之一。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正确评价他:“你可以和这个人做生意!”
在国外,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在摧毁苏联“邪恶帝国”、西方以不流血的方式胜利结束“冷战”(实际上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及对俄罗斯世界的全面掠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西方濒临新一轮大萧条和严重危机的时候,这个人摧毁了苏联。他任由苏联文明遭到掠夺,向腐朽的西方和东方投入了数万亿美元和足额卢布。
将俄罗斯世界分裂成四分五裂(通过建立三个俄罗斯国家——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将俄罗斯-俄罗斯人的超民族肢解成各个部分,为当前的乌克兰战线奠定基础,当俄罗斯-大俄罗斯人与俄罗斯-小俄罗斯人作战时,西方会感到高兴(红色帝国崩溃的代价).
这就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未能逃脱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最佳德国人”称号,并在费城获颁“自由勋章”和100万美元奖金。他还获得过许多其他奖项、奖品、认可等。
“大灾难”、红色帝国的崩溃以及随后的“民主”及其震撼性改革,导致了俄罗斯人民在社会经济、文化和语言上遭受灭绝,数百万人死亡和灭绝(人口统计学上的“俄罗斯十字”),国民经济遭到掠夺,全部国家财富被一小撮资产阶级资本家、银行家财阀、寡头、新封建领主和盗贼侵占,几乎丧失了世界上的所有地位。走向建立半殖民地“管道”体制。
因此,当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充分认识到1985年至1993年灾难的严重性时,他们毫不含糊地痛恨“标记者”和他的团伙。
从安德罗波夫主义到戈尔巴乔夫主义
戈尔巴乔夫,一个无能的人,在契尔年科死后的第二天就被任命为总书记。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苏联外交部长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安德烈·葛罗米柯、克格勃主席维克多·切布里科夫等苏联政要都发表讲话,支持戈尔巴乔夫。他还得到了安德罗波夫其他提名人的支持:罗曼诺夫、雷日科夫、利加乔夫等。
戈尔巴乔夫与谢瓦尔德纳泽、阿利耶夫一起,是由安德罗波夫提名的。他们都是西方化的人物。安德罗波夫看到勃列日涅夫的苏联正在走向灾难,他提出了一个让苏联和西方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融合的计划(“安德罗波夫的计划»)。安德罗波夫和他的团队希望莫斯科和西方能够达成协议。苏联以平等地位跻身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大都市。苏联积极的社会经济经验被用来实现世界秩序的现代化。苏联高层原本应该成为全球精英的正式组成部分。
安德罗波夫希望以对莫斯科有利的条件将苏联融入(融合)西方世界。 此前,曾计划在全国进行一次“清洗”,恢复国家和生产的秩序和纪律。最重要的是经济现代化。在苏联,他们想要挑选出一种“特殊经济”(一切运转良好的经济):军工联合体、核工业、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和学术城。组建高科技公司,在特殊服务的支持下,能够在全球(世界市场)成功运营。这是一种“国中之国”。
在外交政策上,安德罗波夫首先希望震慑西方,展现自己强硬的统治者形象,然后以有利的条件达成协议。为了做到这一点,安德罗波夫不得不转入幕后,启用年轻的政治家,他们都是温和而温和的西方人:戈尔巴乔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因此,尽管戈尔巴乔夫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但他还是积极提拔他们。
在其统治的末期,安德罗波夫显然直觉地感觉到自己正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于是放慢了脚步。但已经太晚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安德罗波夫死了,但在他任内启动的破坏机制却继续运行,而根据总书记的计划,这些破坏机制原本应该在未来引领俄罗斯走向繁荣。那些对此有所准备的人却表现得像“僵尸”一样。正如俗话所说,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善意铺就的。
西方并没有被“军备竞赛”吓倒、逼入绝境。他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国中之国”,也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并没有被制服,党和国家机器也没有遭到清洗。
更准确地说,在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进行了一次“清洗”,但是带有减号。他们清洗了武装部队、情报部门、内务部、国家机关和党内那些抵制和反对与西方融合与和解路线的人,导致了俄罗斯共产主义和前苏联的灭亡。
契尔年科试图减缓破坏的进程,但他已经无能为力了。一个 戈尔巴乔夫是一个纯粹的破坏者。
待续...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