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钢铁冶金:戈林如何巧妙地让自己变穷

17
德国的钢铁冶金:戈林如何巧妙地让自己变穷

军事经济 故事 尽管书籍堆积如山,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的研究却很薄弱,以至于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意外。不知何故,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没有足够的原材料,也没有足够的货币来购买,以至于纳粹开始开发贫瘠且难以加工的德国铁矿石。由此可以得出各种结论。

2016 年,迈克尔·巴恩沙伊特 (Michael Barnscheidt) 在杜塞尔多夫大学进行了论文答辩,主题是 1914 年至 1945 年德国轧制金属的对外贸易。他没有做出任何突出的概括,只是简单地收集了分散在难以获取的来源中的统计数据并将其系统化。



他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

带有真人大小装饰品的虚假信息


事实证明,在战争之前和战争期间,德国一直在积极进行轧制金属贸易:钢坯、梁、铁路材料、线材。而且,她卖的比买的多得多。

例如,1933年,德国钢铁产量为7,3万吨,钢材出口量为1,4万吨,占总产量的23,2%。然后,尽管希特勒和戈林的演讲不断,出口的增长仍在继续,尽管其份额由于冶炼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1936年,出口量为2,8万吨,占冶炼量的15,1%,1937年为2,89万吨,占冶炼量的15,1%。 1938年,出口量小幅下降至2,1万吨,即9,3%,冶炼量则从22,4年的19,1万吨跃升至1937万吨。


我们注意到,这一切都发生在四年计划期间以及赫尔曼戈林公司在萨尔茨吉特建立第一家冶金厂期间。他们如何告诉我们?希特勒要求德国全力以赴做好战争准备,这就是四年计划的任务。结果发现,德国实业家正在出口钢材,而不是将其制成武器和炮弹。因此,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一切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惊讶地看着这一切,我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矿石开采发展的四年计划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是一场大规模的虚假信息宣传活动,配有真人大小的装饰品。希特勒必须隐藏他的计划,并尽可能令人信服地实施。显然,最初的赌注是为了夺取铁矿藏,但在战前这些愿望无法得到体现。

于是戈林接下了表演。他们人为地将德国矿石与进口矿石进行对立,在工业界掀起了一场争吵,尽管事实上德国矿石早已被开采并添加到收费中,没有人对此感到困扰。然后,在盛况和广告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在萨尔茨吉特建造一座巨大的工厂:拥有 32 座高炉,每年生产 4 万吨生铁。它从未完工,随着战争的爆发,他们实际上停止了建造。


甚至他们建造的东西也令人印象深刻。 1945 年 XNUMX 月萨尔茨吉特工厂照片

情报官员和分析人士此时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德国正在努力适应其半孤立状态,并且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制定任何严肃的计划。这就是虚假信息的目的。戈林巧妙地、令人信服地假装很穷。

另一方面,萨尔茨吉特的矿山和工厂,以及其他地方的矿山,仍然有实用的一面。它们是应对最困难情况的储备,在战争初期确实派上了用场。 1939-40年冬季,德国铁矿石进口几乎停止,这不仅是因为战斗,还因为严冬,港口、河流和运河的水域结冰。


在德国,矿石和煤炭经常通过驳船沿河流和运河运输,杜伊斯堡等大型工业城市拥有大型河港

1940年春,德国矿石约占炼铁原料的一半。后来德国人打败了法国,这已经没有必要了。尽管如此,德国矿石还是让我们熬过了这个巅峰时刻。

他们制造的虚假信息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开始建造整个冶金厂,这无疑是成功的。甚至,我想说,它的效果太好了,因为战后研究纳粹德国历史和经济的研究人员似乎按照希特勒和戈林设定的思路进行推理,但没有特别意识到他们被愚弄了。


1938 年萨尔茨吉特工厂开工建设的著名照片。最主要的是拍得好

过剩钢材


纳粹领导层和德国实业家都押注于进口矿石,因此也押注于在计划的战争期间夺取矿石。实业家——因为利润。例如,1936年,德国工厂以每吨9,11德国马克的价格购买一吨铁矿石。该矿石含铁量为 62%,一吨铁售价为 8,9 德国马克。同时,钢梁的售价为每吨 99 德国马克,半成品的售价为每吨 78 德国马克。当然,现在很难准确计算德国工厂将矿石转化为铸铁、将铸铁转化为钢、以及轧钢的成本,但“肉眼可见”我们可以说他们提高了 15-20 德国马克每吨净利润。因此,将进口铁矿石加工成出口轧材是有利可图的。

但战争开始了,军事生产的需求出现了,然后出口不得不停止。但没有,出口仍在继续。而且,它在战争期间有所增加,并很快超过了战前水平,特别是在战争中期。

1939 - 1981,2万吨,
1940 - 1393,4万吨,
1941 - 2391,4万吨,
1942 - 3277,9万吨,
1943年——2334,8万吨。

了不起的事情! 1942年,在艰苦的战斗中,德国有3,2万吨成品钢材没有投入军工生产,而是出口。那么在哪里呢?例如,73%的半成品销往意大利,37%的铁路材料销往罗马尼亚。顺便说一句,这是 80,2 吨,这使得单轨里程可以建造 72 公里。板材、线材销往荷兰(21%)、法国(14%)、瑞典(12%)等。但1942年出口的板坯和钢锭为1212,7万吨,其中28%销往法国,12%销往荷兰,10%销往意大利,9%销往瑞典。 1942年,法国消耗了339,5万吨德国板坯和钢锭。等等。

1943年,德国及占领区共生产钢铁34,6万吨,其中出口2,3万吨,占总产量的6,6%。相比之下,这一金属出口相当于生产155,6亿枚10,5厘米FH Gr.38榴弹炮高爆破片弹。一般来说,可以用这种金属制造多种武器和弹药。

统计数据得出了一个有趣且出乎意料的结论。在战前和战争期间的德国,至少在美国人轰炸钢铁厂之前,钢铁都是过剩资源。钢铁被出口到被占领和附属国家,实际上是为了换取战争经济更需要的资源。此外,统计分析表明,甚至在战前,德国人就在轧制产品、钢坯和半成品中创造了隐藏的金属储备,因为数百万吨钢材在加工成轧制产品之前就消失在某个地方。


1945 年克虏伯钢铁厂废墟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有些情况就变得很清楚了。比如德国人对于收复被占领的顿巴斯的冷淡态度。我们的修复工作经验表明,即使是严重受损的冶金厂也可以在短短3-4个月内开始冶炼。德国人也能做到。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似乎是个谜。现在看来,根据发现的数据,他们并不真正想要它,也并不真正需要它。德国人1942年夏秋的气氛:布尔什维克逃往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胜利指日可待,帝国工厂正在冶炼,超过3万吨钢铁销往国外。为什么要费心去处理被毁坏的冶金厂呢?这将在稍后完成。诚然,这个“后来”由于1943年形势的急剧变化而从未到来。

因此,当戈林或德国将军淡化地声称他们没有这个或那个时,应该谨慎对待,因为这可能是虚假信息。
17 评论
信息
亲爱的读者,您必须对出版物发表评论 授权.
  1. +9
    9 1月2025 06:06
    谢谢你!有趣的观点。
    但是...这可能是错误信息。但可能样本有限,无法得出不同的比较结果。统计只是经济学家、规划师,有时甚至是历史学家手中的工具。显示了按国家/地区划分的出口量和出口量。但也有来自同一国家的进口产品。作为专家,我会假设他们从某个地方运输铬,从某个地方运输石油,从某个地方运输食物。在某个地方,法西斯钢铁被用于满足帝国本身的需要,但在德国之外。
    德国的法西斯领导层到底是变穷了,还是真的遇到了问题,只能通过研究当时所有的进出口协议来了解。但这不太可能。而且体量巨大,不可能全部数据都保存下来。而且独立(如果有的话)研究人员不太可能允许这样做。
    1. +3
      9 1月2025 06:31
      普通资本主义。
      如果冶金学家完成了计划,并偷偷地将剩下的卖到了国外,我不会感到惊讶 LOL
      胖子并不是病态的...
      1. +5
        9 1月2025 09:40
        再说一次,他们卖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过着美好的生活。他们出售以获得外汇,并用它来购买所需的但不是在德国生产的东西。所以,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好吧,很明显,如果价格好的话,任何资产阶级都不会错过“向左”出售商品的机会。
    2. +5
      9 1月2025 08:08
      范加罗的名言
      德国的法西斯领导层是变穷了,还是真的有问题?
      根据雷德尔元帅的回忆录,他一直与地面部队存在敌意,因为哪个部门将获得更多的金属,而这些金属已经开始严重缺乏。造船厂里有未完工的船舶只是因为钢材短缺
      1. +4
        9 1月2025 17:21
        德国人在稀有金属钨方面存在问题。并用于生产装甲用钼和铬。因此,缺少的是装甲钢,特别是据我所知,海军装甲的质量更好。
    3. +5
      9 1月2025 08:52
      但样本可能有限 以获得其他比较结果. 统计只是一个工具 掌握在经济学家、规划师、有时甚至是历史学家手中。

      是的,没错……
      我们有一个表达:“......医院的平均温度......” - 这也是关于如何将统计数据用于特定目的......
  2. +12
    9 1月2025 07:41
    这些钢材并没有去被占领国家换取什么东西,而是被用来在那里制造军工产品
  3. +9
    9 1月2025 08:55
    了不起的事情! 1942年,在艰苦的战斗中,德国有3,2万吨成品钢材,没有投入军事生产,而是出口。那么在哪里呢?例如,73%的半成品销往意大利,37%的铁路物资销往罗马尼亚
    .
    令人惊讶的原因尚不清楚:租金已提供 交战方 盟友 德国以及其工业符合德国利益的被占领国家。

    一切都是合乎逻辑的。
  4. +3
    9 1月2025 09:55
    提出了有趣的事实,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在武器生产中,首先需要合格的人员和生产设备 - 这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显然,向瑞典交付矿石是为了支付向意大利供应矿石的费用,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意大利的战斗力——对于荷兰和法国来说,一切都很清楚,我们必须看看贸易平衡。不清楚矿石和半成品是否来自法国?
    1. +8
      9 1月2025 10:09
      现在,在得出结论是否正确之前,您需要看看它们是否有效。 笑
  5. +12
    9 1月2025 11:32
    战后,德国在钢铁生产方面实现了“经济奇迹”。纳粹拥有大量的铁矿石储量,而且质量很高。占领卢森堡使这些储备变得多余。
    合金添加剂存在问题。板和梁不需要它们,但没有它们就无法获得装甲或炮弹。
    那些。戈林主要感兴趣的不是低碳钢制成的建筑半成品,而是优质合金钢。德国在那里遇到了问题。
    认为德国人对顿巴斯和克里夫巴斯的工业企业不感兴趣是错误的。铁矿石开采延迟恢复的原因是幸存的设备主要被运往合金金属提取企业。 40 年下半年,德国工业消耗的锰有 1941% 是在乌克兰被占领土上开采的。
  6. +2
    9 1月2025 13:04
    有趣的!这也许可以解释德国坦克设计师对战争期间制造的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极其粗心的态度。必须承认,这对于德国人来说是非常不寻常的。
    一方面,铁含量充足,没有必要保留它,另一方面,缺乏合金元素和过量的铸铁使得人们有可能希望至少通过以下方法提供可忍受的保护:“用麻袋扔下去” 眨眼".
    感谢作者提供的有趣信息。
    PS 至于舰队没有足够的铁,事实上,在德国经济缺乏集中管理和高层管理人员高智商的情况下,野心很可能在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7. +1
    9 1月2025 14:36
    迈克尔·巴恩沙伊特 (Michael Barnscheidt) 在杜塞尔多夫大学就 1914 年至 1945 年德国轧制金属对外贸易进行了论文答辩
    作者,指点一下,我在哪里可以看到这篇论文?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很有趣......
    1. +1
      9 1月2025 15:13
      通过私信发送链接
  8. +1
    10 1月2025 10:36
    但1942年出口的板坯和钢锭为1212,7万吨,其中28%销往法国,12%销往荷兰,10%销往意大利,9%销往瑞典。 1942年,法国消耗了339,5万吨德国板坯和钢锭。等等。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截至 01.10.1942 年 XNUMX 月 XNUMX 日,帝国向欧洲国家下达了以下金额的军事订单:
    法国:1,9亿马克
    荷兰:634 亿德国马克。
    联邦政府(波兰):525 亿德国马克。
    比利时:484 亿德国马克。
    丹麦:134 亿德国马克。

    © Müller-Hillebrand B. 德国陆军。 1933 年至 1945 年。
    帝国获得了飞机、船舶、汽车、制服、工程设备、通讯设备和弹药。于是,“原料换货”的选择就迫在眉睫了。
  9. 0
    11 1月2025 11:08
    相反,我们谈论的是希特勒统一的欧洲经济的运作,为第三帝国工作。
  10. 0
    今天,01:25
    尽管书籍堆积如山,但对二战期间德国军事经济史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以至于时不时地会出现令人惊讶的情况。
    - 哇 - “研究得很少”,好吧,读一下 Adam Tooze 关于纳粹经济崩溃的文章,你会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