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中国防空系统

中国领土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后,和平并未降临。 以前的盟友——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生死搏斗中发生了冲突。
美国一直支持中国民族主义者逃往台湾。 国民党军队最好的物质和技术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能够接管中国共产党的武装编队。 但是,在广大农村群众的支持和苏联的援助下,中共改变了力量对比,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由于中国共产党几乎没有军队 航空,国民党可用的高射炮专门用于打击地面目标。 第一阶段,中共军队的防空部队几乎全部装备了缴获的日本高射炮,积极用于对抗国民党航空和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防空机枪

1950 年 1953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后,掩护他们免遭空袭的问题出现了。 从中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的最初几天到XNUMX年XNUMX月停战协定结束,步枪口径机枪被积极用于对抗联合国部队的航空兵。
起初,这些是缴获的日本96式和99式轻机枪,中国企业生产的ZB-26,国民党击退的加拿大布伦机枪,美国M1918A2,日本92式机枪,中国仿制的德国MG 08机枪,美国勃朗宁 M1917A1 和 M1919 ......

后来又增加了苏联DP-27轻机枪和SG-43画架机枪。 中国步兵部队也有大量的马克西姆机枪。 1910/30 在步兵轮式机器上。 然而,由于该机的重量和设计特点,这些机枪实际上并没有用于防空火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向空中目标射击的可用轻机枪是在临时支持下操作的。
中国志愿者可以使用的一些步枪口径重机枪允许使用标准机器进行防空射击。

机枪 SG-43 就位用于防空火力
据中国消息人士透露,1950年深秋,缴获的日本13,2式93毫米高射机枪被用来为中国步兵部队提供防空掩护。但在1951年春天,幸存的日本-国产重机枪返回中国。
当中国站在朝鲜一边参战时,解放军拥有数十挺 12,7 毫米勃朗宁 M2NV 机枪。 这些机枪是美国人提供给蒋介石军队的,在内战胜利后成为共产党人的战利品。
2年采用的重型枪管勃朗宁M1938NV机枪仍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服役,它可以成功地用于对抗人力、打击轻型装甲车和打击低空飞行目标。 机枪的机身重量为38公斤。 射速 480-550 发/分钟。 在 500 m 的距离内,穿甲 12,7 毫米子弹通常会穿透 16 毫米装甲。

在朝鲜半岛的战斗中,美制12,7毫米机枪多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缴获。

然而,奖杯大口径“布朗宁”在有限程度上用于防空掩护。 向空中敌人射击需要大量的弹药支出和特殊的计算准备,在开始大规模交付苏联 12,7-mm DShK 机枪之后,这没有多大意义。

中国船员用 12,7 毫米 DShK 机枪
在战斗力上,DShK并不逊色于美国的勃朗宁M2NV,但同时苏联机枪更可靠,更易于操作。 12,7 毫米 DShK 机枪模组的主要缺点。 1938年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机枪身重33,5公斤。 万能轮式机器上的机枪质量为 157 公斤。 射速 - 550-600 发/分钟。 空中目标的最大射程为2 m,有效射程可达400 m,在装甲穿透力方面,DShK和Browning M1NV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苏制大口径DShK机枪在朝鲜被广泛用于中国军队的防空掩护。

有许多朝鲜战争时期中国人用DShK机枪准备向空中目标射击的照片。
大口径高射机枪通常覆盖部队集结地、营团指挥部、仓库、交通枢纽、小桥等。 尝试使用安装在卡车上的防空 DShK 来护送运输车队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 白天,美国的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几乎完全封锁了正面区域的交通联系。

战线稳定后,美军指挥部在筹划对中朝双方阵地发动进攻时,不得不考虑到敌方有数百挺大口径高射机枪,对投弹战斗轰炸机构成了致命威胁。和突击罢工。
小口径速射高射炮
朝鲜半岛战事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拥有德、日两门高射炮。
从网上中文版的现有照片和零星资料来看,1951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使用了20毫米2,0厘米FlaK 30高射炮。

这些 20 毫米突击步枪的起源尚不清楚。 他们可以从国民党手中夺回,或者中国共产党人从德国人手中夺取的战利品中从苏联接收他们。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军队成功击退了日本的几门 20 毫米 98 型高射炮,这些高射炮通常安装在卡车后面和铁路平台上,以防止航空和破坏袭击组。 日本司令部在中国的防御基地周边部署了许多两用速射装置。

处于射击位置的 20 毫米 98 型高射炮
法国 98 毫米霍奇基斯 M13,2 机枪重复了 1929 式自动化的操作原理。 使用 98 型进行拍摄时,使用了 20x124 毫米镜头。 质量为 109 g 的穿甲曳光弹以 835 m/s 的初始速度离开枪管,在 250 m 的距离内它可以穿透 30-mm 装甲。
在战斗位置,高射炮挂在三个支架上。 如有必要,可以从轮子上开火,但开火的准确性会下降。 射击位置的重量 - 373 kg。 一家商店提供了 20 个贝壳的食物。 射速 - 300发/分钟。 战斗速度 - 高达 120 发/分钟。 对空中目标的有效射程不超过 1 m。

中国革命战争博物馆的 20 毫米 98 型高射炮
关东军投降后,苏联将几十挺20毫米日本制高射机枪交给毛泽东的军队,在1940年代下半叶与国民党进行了武装斗争。 许多 98 式装置一直在 PLA 服役,直到 1950 年代中期。 然而,在韩国,日本制造的 20 毫米高射炮的使用非常有限,而且仅在战争初期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最常见的是 25 毫米高射炮。 直到 1945 年 33 月,大约生产了 000 门 25 毫米 96 型高射炮。
96 式火炮部队于 1936 年在法国公司 Hotchkiss 的 Mitrailleuse de 25 mm contre-aéroplanes 枪的基础上开发。 日本型号和原装型号最严重的区别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设备带有阻火器。 除了96式单管高射炮外,二战期间日本还生产了双管和三管高射炮。
单管和双管 25 毫米高射炮主要用于陆地,而三管高射炮则安装在舰船和固定位置。 单管单元通常在卡车后部运输,成对的单元由载重量至少为 1,5 吨的车辆牵引。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 25 毫米 96 型高射炮
一门单管 25 毫米高射炮重 790 公斤,可由 4 名乘员滚动。 在战斗位置,轮驱动是分开的。 食物是从一家商店供应的 15 个贝壳。 射速 - 高达 250 发/分钟。 实际射速 - 高达 120 发/分钟。 有效射程 - 高达 3 m. 高度可达 - 000 m。
使用的弹药尺寸 25x163 毫米。 弹药负载可能包括:高爆燃烧弹、破片曳光弹、穿甲弹、穿甲曳光弹。 在250米的距离内,一枚重260克、初速为870米/秒的穿甲弹穿透了35毫米厚的装甲。

中国革命战争博物馆中的日本双25毫米高射炮
成对的 25 毫米装置安装在具有可拆卸车轮行程的四轮车辆上。 它在战斗位置的重量为 1 公斤。 计算 - 110 人。
关东军投降后,红军夺取的战利品中,约有400门单管成对25毫米高射炮和大量弹药。 这些带弹药的高射炮大部分都捐赠给了中国共产党人。
随后,96式装置被用于对抗蒋介石分子和朝鲜半岛的敌对行动。 缴获的日本 25 毫米高射炮一直在解放军服役,直到 1950 年代下半叶,最终被苏联和中国生产的高射炮所取代。
到朝鲜战争开始时,解放军拥有 250 多门可使用的 25 毫米日本高射炮,他们积极战斗到 1951 年夏天。 之后,96式装置被带到了后方深处。 经过几个月的积极使用,开始感觉到 25-mm 炮弹短缺,许多高射炮需要修理。
保护中国部队免遭空袭的主要负担落在了 37 毫米和 85 毫米苏制高射炮上,在解放军部队进入朝鲜后不久就开始大规模交付。
1951 年 37 月部署在朝鲜的中国高炮部队配备了 1939 多门 61 型(300-K)的 37 毫米自动高射炮。 后来他们的数量达到了20个单位。 苏联 25-mm 机枪迅速在朝鲜作战部队中驱逐了 XNUMX-mm 和 XNUMX-mm 高射炮。

37-mm 高射炮模型 1939 处于射击位置
一些消息来源说,苏联除了 37-mm 高射炮 mod. 1939 年,还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移交了一批 40 毫米博福斯 L60 装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苏方根据租借协议接收。 但无法找到对这些信息的确认。
苏联37毫米自动高射炮是在瑞典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的基础上打造的,在特性上非常接近它。 直到 1947 年,超过 18 门 000-mm 高射炮改装。 37 年。
37-mm 高射炮模组。 当年的1939可以击中4米、000米高空的空中目标,防空火力的有效射程只有一半左右。 射速 - 3 发/分钟。 在没有盾牌的战斗位置,枪的质量为 000 kg。 计算 - 160 人。
61-K 高射炮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用的最有效的陆基防空武器。 在大多数情况下,将 37 毫米破片示踪弹击中单引擎战斗机就足以摧毁它或确保其丧失能力。
这些 37 毫米火炮具有足够高的射速、准确度、射程和高度,可以迫使活塞式和喷气式战斗机对点目标进行导弹和炸弹袭击,从而放弃在有效火力区内的作战任务。
通过适当的准备水平,37-mm 突击步枪在许多情况下的计算都取得了很高的结果。 于是,在击退敌人空袭开城的过程中,中国志愿军第11高炮营击落了35架美军飞机。 按照官方中文版,一门高射炮打10架飞机的计算。

Z7-mm 自动高射炮模组。 1939年在中国革命战争博物馆
这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是未知的。 在一场战斗中,当一个营的所有高射炮都在向敌机开火时,无法确定谁的炮弹击中了这个或那个目标。 尽管如此,37-mm 大炮模组。 1939 年,带有 10 颗星的碎片盾牌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75 和 85 毫米高射炮
在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的初期,75 毫米日本制造的 88 式高射炮被用来为在中高空作战的轰炸机提供掩护。

75-mm 88 型高射炮在射击位置
75 毫米 88 型高射炮于 1928 年被日本帝国陆军采用。 在运输位置,88 型火炮重 2 公斤,在战斗位置 - 740 公斤。
从运输到战斗位置,反之亦然的过程非常耗时。 在战斗位置部署高射炮特别不方便的是五梁支架这样的结构元件,其中需要将四张床分开并拧下五个千斤顶。 拆除两个运输轮也花费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最大高度可达9公里,防空火力射程为12公里。 射速 - 高达 20 发/分钟。
除了带有远程引信的破片手榴弹和带有冲击引信的高爆破片弹之外,弹药负载还可以包括重 6,2 公斤的穿甲弹。 以740 m / s的初始速度离开枪管,距离500 m,当以直角命中时,穿甲弹可以穿透110 mm厚的装甲。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 75 型 88 毫米高射炮
75年88月,第一支装备1946毫米16式火炮的防空部队出现在中共东北军。 辽东军区第75高炮旅拥有日制20毫米高射炮、德日13,2毫米机枪、日制XNUMX毫米高射机枪。
该部队为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和吉林等市提供防空。
长春围城战中,国民党C-75运输机被47毫米高射炮击落。 1949年,88式火炮用于武汉和广州的防空。 1950年春,他们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保护了集中在徐闻附近海岸的部队和船只。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时,解放军有两个高射炮团,配备了 88 式高射炮。虽然这些 75 毫米高射炮在 1950 年代初期已经相当落后,但中国人将它们用于缺乏更好的。
88式火炮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其高度无法向在29米高空飞行的美国B-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射击。此外,000-mm炮弹的破片效应相对较小,而日本远程保险丝没有区别高可靠性。

8年1950月75日,两个XNUMX毫米高炮师在宽延地区渡鸭绿江参加对朝敌对行动。 另一个师被部署在河的中国一侧,以覆盖渡口和铁路桥。
尽管 88 式火炮的效率很低,但雅拉过境点区域防空掩护的存在限制了美国航空的活动。 在韩国,部分 75 毫米电池被放置在山顶,这为发射低空飞行的飞机提供了最佳机会。
1951年初,装备75毫米88式火炮的防空部队返回中国。 高炮团抵达锦州市,在其基地组建了第61和第62高炮师。 每个师有一个团配备 85 毫米高射炮,两个团配备 37 毫米机枪。 每个高射炮团都有 16 门 85 毫米或 32 门 37 毫米大炮和 12 到 16 门 12,7 毫米高射机枪。 1952年底,增设第63、64、65防空师。
掌握 85 毫米苏联高射炮 KS-12 mod 后。 1944年,中国防空打击中高空作战飞机的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85毫米高射炮
KS-12枪是在领悟了85-mm高射炮52-K mod的战斗使用经验后创建的。 1939 年。 新的 85 毫米高射炮的制造变得更容易、更便宜。 由于弹壳内装药质量的增加和枪管加长,重达9,2公斤的弹丸的初速从800增加到870米/秒,增加了射程和射程高度。 射击位置的枪的质量约为5 kg。 高度可达 - 高达 000 公里。 训练有素的船员在一分钟内最多可以发射 12 发炮弹。

85 毫米 KS-12 是当时完全现代化的高射炮。 它的射程和高度,即使在很小的行动半径内,仍然足以向美国的 B-29 轰炸机开火。 此外,85毫米手榴弹引爆时形成的破片场面积大约是1,5式高射炮75毫米弹丸的88倍。
中国高炮在朝鲜的作战使用
在第一阶段(1950年1951月—XNUMX年XNUMX月),中国高炮虽然对联合国部队的航空兵有一定的寒蝉效应和威慑作用,但在高效率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中口径高射炮用于覆盖重要物体:机场、火车站和桥梁。
三个师的小口径速射高射炮,配备 20-25-mm 机枪和 13,2-mm 机枪,通常位于更靠近前线的位置,并且大部分向美国作战飞机开火在低海拔地区。
1951年61月至62月,第63、第64、第524、第30高炮师、第12高炮团和37个独立高炮师抵达朝鲜。 每个师有 4 门速射 12,7 毫米高射炮架和 XNUMX 挺 XNUMX 毫米机枪。
单独的防空营主要覆盖前线的中国军队。
面对小口径火炮和大口径高射机枪的火力,美国飞行员开始回避低空袭击,投下炸弹,从至少1米的高度发射NAR,降低了空袭的效果并且不允许飞机机枪瞄准射击。 巡航高度至少为 500 m。
85 毫米高射炮电池在 8 公里半径内的中等高度创造了一个危险区域。
第二阶段(1951年1953月—XNUMX年XNUMX月),中国部署在朝鲜半岛的高炮数量急剧增加。
据中国消息来源称,到停战协定结束时,朝鲜前线和后方设施的地面部队的防空由 5 个防空师(第 61、62、63、64 和 65)、21 个防空师提供。 - 航空炮兵团和64个独立的防空炮兵营。

1951年80月,美国指挥部利用朝鲜洪水泛滥的机会,将多达XNUMX%的航空兵用于组织空中封锁。 主要目标是火车站和桥梁。
中国驻朝鲜部队的指挥部不得不派出大部分高射炮来保护车站和桥梁。
1952年下半年,美国人在战场上未能取得胜利,将攻击机转向对位于朝鲜深处的重要工业企业、桥梁、大型仓库和交通枢纽进行空袭。
在掩护后方物体时,中国人结合了固定阵地,并在敌机路线上组织了防空伏击。
很多时候,中国高射炮手与敌机的战斗呈现出激烈的性质。 于是,在上安岭战役(1952年601月-20月)中,第35高炮团和第43、第50独立高炮营在154天内击落XNUMX架敌机,击落敌机XNUMX架。
面对强大的防空抵抗,美国轰炸机在夜间开始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探照灯和雷达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高炮部队的作战工作由5个探照灯营、2个空中侦察团和1个雷达营提供。
高射炮和探照灯的主要目标与其说是摧毁敌机,不如说是干扰敌机执行作战任务,阻止它们到达被守卫的物体并迫使它们离开战场或在任何地方投掷炸弹,而不达到他们的目标。
另一种保护物体免受敌方轰炸机攻击的方法是设置弹幕火力,包括沿正面、深度和高度创建一个高密度碎片幕。 这反过来又导致了防空炮弹的消耗量增加。
直到1951年下半年,经常出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连因弹药不足而无法开火的局面。
苏联确保向中国运送所需数量的弹药,但美国的双引擎 B-26 侵略者轰炸机在黑暗中运行,积极干扰正常供应。 这些飞机追捕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车队。 他们向汽车和火车发射重机枪,投掷炸弹和凝固汽油弹。
对付道路狩猎夜间海盗最成功的对策之一是创建游牧防空小组,其中包括一个探照灯排和一门 37 毫米大炮。
每个这样的小组都有自己的路段,每天都在改变位置。 敌人不知道这次会在哪里遭遇火力,被迫提高飞行高度,这立即对投掷炸弹和凝固汽油弹的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这是主要的事情 武器 B-26 失去了效力,机枪火力完全无用。
高射炮不仅在防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进攻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3年18月,中国指挥部在前线地区现有的5个高炮营的基础上,部署了14个高炮团和13个独立的高炮营,以掩护第一线的前进部队。 因此,在进攻区实现了每公里 XNUMX 门高射炮的密度。
高射炮主要用于掩护进攻前的兵力集中地、指挥所、炮兵阵地、桥梁、仓库等防御纵深的目标,并提供进攻行动。 主要重点是阻止美国战斗轰炸机的攻击和对抗敌机进行侦察和纠正炮火。
高炮部队击退了5多次空袭,击落了000架敌机,使中国炮兵能够从不设防的阵地开火,而运输车队则能够毫无阻碍地向前进的部队运送补给。
在重新装备苏制防空装置后,通过计算获得了必要的经验和资格,中国高炮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对敌对行动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消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高炮在朝鲜击落了2多架敌机。
朝鲜半岛战争的经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Продолжениеследует...
信息